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2016年教育综合改革年度工作总结
我院自2016年6月进入第三批四川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来,在省教育厅的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2014—2020年),紧扣学校转型发展改革重点,加大改革力度,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现将2016年度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转型发展改革工作具体情况
1.学院高度重视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为全面推进此项工作,成立了以执行校长为组长,其他校领导为副组长的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2.学院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议,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研究部署我院综合改革工作和转型方案编制工作。
表:转型发展研讨会议时间表
3.大部制改革。为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内部管理体系,持续推进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全方位深化行政管理机构和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学院自2016年始推行大部制改革制,将原行政机构中的数个职能部门,按工作性质和职责归类划分为四大部,即行政服务部、教育教学管理部、合作交流部、财资与财务管理部,各部下设若干以服务为主要职责的中心(办公室)。管理体系由原“二级”为“三级”管理,即教学单位实行校、院、系的三级管理;行政机构实行校、部、中心(办公室)的三级管理。各二级学院分别设置教育教学主管、行政服务主管、财务资产主管、合作交流主管四个专岗,分别与四大部直接对接。还配合实行了首问责任制、部(院)长问责制、限时办结制。通过这一系列改革“组合拳”,提高了我院办事效率、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进一步提升了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实现了学院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4.梓潼项目建设。2013年4月,学院与梓潼县政府签订了《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梓潼校区暨四川(梓潼)大学生文化旅游产业创业园项目投资协议》”,依托学院深厚的教学资源和梓潼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建设以“山水与文化齐歌,艺术与科技共舞”为规划理念,以“产教融合,实现应用型艺术大学转型发展”为总体思路,布局教学实训和学生就业创业两大功能的大学生文化旅游产业创业园。通过艺术教学与艺术实训、艺术表演、艺术博览、艺术创作、艺术交流等“训产研”一体化的教育发展模式,使作品变产品,产品转化为商品,培训和工作室变产业,打造以艺术教育、文化创意为特色的全国艺术教育实践实训示范基地,创建四川大学生创业示范平台及科技孵化园区,为实现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搭建宽广的平台。
截止目前,一阶段建设已完成投资6亿元,教学楼A区主体已封顶,二次结构施工完毕;学生公寓A区正砌体抹灰施工,B区进行二次结构施工;教师公寓A区1#楼、2#楼主体正在封顶;师培中心主体已封顶,正在砌体抹灰施工;文昌宴舞主体已封顶,外墙抹灰施工完毕;艺术工坊正在进行钢构吊装施工;文昌学宫一层结构正在施工;艺术水街 S2—S15完成主体工程,进入二次结构施工;艺术家部落全部已封顶,进入二次结构施工。
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学院拟定了《关于制定2016级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关于制定2016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执行工作质量评价办法(试行) 》,组织各二级学院、各专业对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2)专业综合实习。基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于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的办学模式和基于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我院2017届毕业生开始实行专业综合实习。专业综合实习通过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将理论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将实习与企业项目(任务)结合,把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中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增强职业素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6.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学院打造基于共同兴趣爱好的多学科多专业团队自主学习的“大课堂”,实施学团制,针对学生的个人资质、兴趣爱好及个性需求,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院系、班级和专业界限,集生活指导、学业指导、人生向导于一体,通过团队合作学习与实践,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真学真做、真赚钱,增强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终实现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7.通识教育体系构建。学院多次召开通识教育改革研讨会议,对学院目前通识教育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网络在线选修课程的开设情况以及课程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通识教育的功能重新进行了准确的界定,决定建立“德育为先、能力为本、实践为重、贯通为要”的通识教育体系,合理选择通识教育实现形式,并做好通识教育资源建设工作。
8.教学改革
(1)《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和《大学体育》课程改革
我院为加快推进公共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公共课的教学实效性,以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为重要抓手,推行公共课程教学手段与观念的变革,进行了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和大学体育三门课程的改革。对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两门课程进行了打破传统、合班组合成大班的授课模式,将两门课程实行分层教学、小班授课、融合选课的改革创新,根据学生专业多样性对英语知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实际需求进度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以此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其次,我院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和《大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有机结合,对2016级新生实行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体育俱乐部”改革。以此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升体育文化素养,最终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2)英语本科专业评估工作。根据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英语本科专业评估工作的相关文件要求,我院认真开展此项工作,制定任务分解表,组织相关部门按时完成评估材料汇总及上报工作。
(3)实施重点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民办高校重点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实施情况评估工作的通知》的文件要求,学院秉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组织相关专业认真负责的开展“重点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项目实施情况自查评估工作,顺利完成广播电视编导、艺术设计学、环境设计等三个专业的自评报告,并上报四川省高教处。
(4)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工作。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做好我院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工作,由教学办公室牵头,组织各二级学院完成了我院四川省普通高校应用型本科示范专业建设项目省报工作。
(5)积极申报2016年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6年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精神,学院认真开展2016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由教学管理办公室牵头,组织各二级学院认真完成此项申报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建校以来,学院认真规范办学,成绩显著,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1.契合时代要求的教学质量观教育需要坚持不懈开展。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政府着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大背景下,教育领域“管办评”分离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在向政府和学院放权的同时,逐级强化监管,出台了系列评估监督制度,全面深化的综合改革和依法治教的格局正在形成并日臻完善。面对如火如荼改革态势的办学大环境,我们还存在研究形势风气不浓;满足既有成效,紧迫感不强;停留于既有经验,质量观念跟不上形势等认识差距。如何唤起全员危机意识和紧迫感,加快研究新形势下的人才质量内涵及其实现路径,通过质量提高增强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是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探索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2.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共识定力需要进一步凝聚。走应用型高校路子,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既定目标。为此,需要我们保持高度共识和追求定力。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需、学、研、产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由学科性专业人才教育向应用型专业人才教育转变;要按照专业设置与服务区域主导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要求对接的要求,通过构建以市场需求、职业需要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体系为保障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要坚持面向四川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基层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生产、经营、管理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型文化艺术人才。
3.发挥体制优势确保质量不断提升的路径安排需要优化。体制新、机制活是我们民办高校的优势,这为我们不断提升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性保障。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好自己的优势,乘国家改革的有利氛围,通过端正指导思想、明确办学定位,调整专业结构,创新课程体系,优化培养模式,改善培养过程,加强实践环节,重视素质教育,加强队伍建设,优化办学条件,强化保障体系,改革体制机制等系统措施,筑起强有力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稳步提升。
4.办学目标践行过程中的“问题意识”需要常态性驻存。面对日益提高的办学要求,稳步实现我们的既定办学目标,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是一个需要全员不忘初心、埋头实干的过程。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绷紧问题意识增强紧迫感,在发现问题中扬长处补短板,在解决问题中求进步增效益。让学院经常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
5.把师资队伍建设基础工程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常抓不懈。要以确保数量为基础,激励培养为策略,结构优化为抓手,“双师”人才为重点,切实做好长远建设规划,逐年落实推进任务。瞄准学科、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等结构性问题不断优化,通过持续不断努力,为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可靠保障。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2016年12月19日